welcome大发购彩入口
新闻动态

莫文骅被毛主席紧急召见,主席见面说:你对《论持久战》有何意见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2:48    点击次数:59

前言

莫文骅将军一生中最悲痛的便是,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逝世,而当时莫将军因身体缘故在家休养,他是被人搀扶着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毛主席追悼会的。

毛主席对他的指导

1935年4月,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和,一直到陕北瓦窑堡后,中央便决定将中央红军随营学校与陕北的红军学校合并,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学校,其中周昆担任校长,宋任穷担任政治委员,而莫文骅担任政治部主任。

当时在红军队伍中,大部分人都是农民出身,没有上过学,不能读书识字。毛主席也深感提高军队政治军事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重要,他不止一次的和干部们谈起:你们首先要有文化,不能写字读书是不行的!

为此在红军大学成立后,大家便进行了紧张的政治和军事训练。虽然那会条件比较艰苦,但大家的求知欲旺盛,学习氛围很不错,不少人都有了明显的进步。

在之后的岁月中,莫文骅尽管在红军大学任职,但他对于外面局势变化很是关注。当时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,分析了我国政治形势的变化,并及时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!

在当时而言,无疑是一个大的战略转变,有些学员思想转不过弯来,对于一些政策的改变也想不通。为此莫文骅等人便带领大家学习,总结历史经验教训,使得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党中央这么决定的原因是什么。

为能够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,在1936年1月,党中央决定将红军学校改名为西北红军大学,莫文骅仍然为政治部主任。

毛主席对于红军干部的培养、训练工作非常关心,经常向莫文骅等人询问红军大学的办学情况。莫文骅住所和毛主席的住所相距不远,为此主席常常叫莫文骅过去汇报学校的学习和工作情况,并给他讲解党当前的政治路线。

某天,毛主席便叫莫文骅去他的窑洞,谈有关培训干部和学校招收学员的问题。莫文骅在走进窑洞后,便看到毛主席身边站着一位身强力壮的年轻战士,毛主席看了一眼这个战士,然后说道,我这里有个战士,是经过长征考验的好同志,想送到你那里去学习,你看如何?

莫文骅听后,便连声回答:“欢迎!欢迎!”

在莫文骅表态后,毛主席便接着说,这个战士叫陈昌奉,是我的警卫员,已经跟了我好多年了,一直没有学习的机会。现在随着根据地的扩大,没有文化可不行,你把他带到学校去学习一下,回来后好继续为党服务。

在莫文骅临走时,毛主席还特意强调说:“对红军干部战士的培养,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,不识字的从识字开始。”

没过几天,陈昌奉便带学习工具来学校报到了。莫文骅对于陈昌奉并没有特殊对待,反而是根据他的实际情况,将他编入班级跟随大家一起学习。

陈昌奉在经过40天的学习后,不仅能自己识字写字,而且还能教保卫队的战士识字了。

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, 党中央决定各军团单位应利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的时机,抽到大批干部,从军团领导到连排基层干部,进入红军大学学习。

为能够保证大家的学习不受影响,为此便制定了不少规则,例如不许与在校学习的女青年恋爱结婚。

然而当时有一位干部违反了这个规定,并在青年学生中引起议论,毛主席在得知这个事情后,便给了这位干部降职处分。当时校领导念及这个干部对革命是有贡献有功劳的,为此便想要从轻处理。

莫文骅便写报告给毛主席给这位干部求情,希望毛主席能够收回成命。毛主席在看到莫文骅的报告后,很是生气便严肃地批评道:“你这思想有问题,你自己做出的规定,你自己又带头违反,这怎么能行啊?”

毛主席纠正了莫文骅这种姑息迁就的思想,并强调革命纪律的严肃性,仍然给予这位干部降职的处分。

在之后日子里,毛主席还经常找莫文骅就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。

某次毛主席修改了莫文骅的一篇文章后,便将莫文骅叫来。在见到莫文骅进来后,毛主席便笑着说:“莫文骅,你比斯大林都高明啊?”

莫文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为此便询问主席,为何要这么说?

毛主席便对他说道,斯大林当初对德宣战书用了不到一千字,可你的文章却有三千字,不是高明么?可是,斯大林用不到一千字就讲明白了,可你却用三千字都没有讲明白。

莫文骅这才反应过来,便不好意思地说,主席我的写作功底不行,麻烦主席指点一下。毛主席一边让莫文骅坐下,一边给他讲解写文章应该注意的细节。

后来,每当莫文骅在回忆起毛主席时,他总会感叹地说:“我的写作能力,是向毛主席学习的。”

后来随着局势的发展,大批革命青年都纷纷前往“抗大”进行学习,在抗大第四期时,学校迅猛发展,学员人数多达5562人,成为了抗大的“黄金时期”。

为适应形势的发展,从第五期开始,抗大挺进敌后办学和创办分校,先后发展了12个分校。对于“抗大”的发展,毛主席曾言:

抗大是抗日的,抗大的目的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,彻底解放中华民族。抗大三年来创造了很多坚强的抗日干部,到前线去,到敌人后方去,打击敌人,消灭敌人。

毛主席在当时除了对学校建设的重大问题决策外,还经常到抗大讲课作报告。毛主席在抗大先后讲了《矛盾论》《实践论》等。这些首先在抗大发表的光辉著作,是毛主席留给抗大的宝贵财富。

毛主席经常来抗大讲课,既不兴师动众,也不戒备森严,常常都是带个警卫就来了。有时在课间休息,许多学员都会围着请他题词、签字等,毛主席每一次都是有求必应,不论递过来的是纸条还是笔记本,都会满足学员的要求。

正当抗大迎着抗日烽火,越抗越大时,莫文骅便于1938年2月,被调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,接替谭政的工作,而莫文骅在抗大的工作则有张际春接任。

在抗日战争在爆发后,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。1937年8月,八路军主力在朱老总和彭老总的指挥下,前往华北抗日前线作战,并留下一部分留守部队,保卫陕甘宁边区。

关于这个边区留不留部队的问题上,刚开始是有争论的。有的同志认为,既然国共合作抗日,那么陕甘宁边区没有必要再留部队了,主张红军全部过河抗日。

不过毛主席却认为,蒋介石是否真心抗日,我们还不确定,我们不能麻痹大意。最终在经过党中央的会议决定后,在八路军开赴前线的同时,留下少量部队以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的安全。

正是如此,莫文骅便开始了自己新的征途。

毛主席批评莫文骅

既然留守部队需要负责保卫党中央的安全,那么战斗力必定是有保障的。莫文骅在了解情况后,发现留守部队都是来自各个根据地的老部队,部队军政素质较好,干部也是老干部,大多数都经过长征的考验。

为了加强后方留守部队的领导和指挥,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,以肖劲光为主任,统一指挥各留守部队。各留守部队的政治工作由八路军后方政治部领导。这两个机关都设在延安北门外山腰土窑洞里,同隶属于中央军委领导。

对于肖劲光,莫文骅并不陌生。两人在长征途中,曾在一起共事。这次,莫文骅想到又要和老战友一起工作时,内心还是非常高兴的。肖劲光负责军事方面的工作,莫文骅负责政治方面的工作,两人之间的配合还是比较好的。

等莫文骅抵达八路军后方政治部时,留守部队已经完成了改编,整个部队已扩大到1.5万余人。当时中央军委根据边区所处的地位和形势,给留守兵团正式下达的任务为:保卫边区,保卫党中央,固守千里河防,随时准备抗击东面入侵的日军。

毛主席对留守兵团是非常关怀和重视的。毛主席经常会过问兵团的工作,并亲自参加兵团的一些重要会议,帮助解决部队建设上的重大问题。

在兵团成立初期,毛主席就对兵团的领导干部说,留守部队是根据地赖以生存的武装力量,要将留守任务看得同前线抗日救国一样重要。

边区部队长期备守、生产,任务繁重,生活艰苦,加上部队少,发展慢,在一些同志中存在不安心后方工作,有着想要“打出去”的思想。针对边区守备部队的特点和部队的思想情况,在莫文骅等领导人的指示下,各队伍加强了对部队的形势任务教育和党的路线政策教育,使得全体指战员认识到留守部队的重要性。

其实,当时在部队中除去出现“打出去”的思想外,还有一点便是军民之间的关系。

1939年冬天,莫文骅曾到某部队的驻地视察工作,在视察的过程中莫文骅发现军民关系存在一些问题,部队反映当地群众对部队的支持不够。

莫文骅在得知这个情况后,便给边区高自立副主席打电报,向他反应情况,请求边区政府帮忙解决部队的问题。然而不久后,莫文骅便被毛主席叫过去谈话,莫文骅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在到了毛主席办公室后,他便看到肖劲光、李富春、林伯渠等人全都在。

毛主席在看到莫文骅后,便直接批评道:“你们军民关系处理不好,不好好反思自己,还向中央告状,埋怨政府。”

莫文骅一听毛主席的话,便知道是当初那份电报出了问题,为此他立即进行检讨,并说明那封电报是私人电报,但中央是如何知道的,他并不清楚。

在莫文骅讲完后,边区一位领导同志便又讲了一些部队不遵守群众纪律的事情。毛主席说:“莫文骅已经作了检讨,你们也要检讨检讨。军队应当拥护政府,爱护人民,反过来政府也要支持军队,照顾子弟兵。”

经过这件事情后,莫文骅便也认识到:

在军政军民关系发生矛盾时,军队应该首先严格检讨自己,作出自我批评,决不能只强调自己的困难。军队和地方应互相体谅,不能互相埋怨,互相指责。

然而有一件事情却让莫文骅感到非常的意外,边区一位领导同志向毛主席告状:莫文骅在留守兵团不传达《论持久战》。

毛主席在得知这件事后,内心将信将疑,为此便紧急召见了莫文骅。毛主席在看到莫文骅后,第一句话便是:你对《论持久战》有什么意见?

莫文骅一听毛主席的询问,连忙回答道:“报告主席,没有问题。”毛主席则又问,既然没有问题,为何不向留守兵团传达?

莫文骅便解释道,初稿再出来的时候,主席给了我一份,并附一封信让我仔细阅读下,然后提点建议。我阅读之后,感觉很好,但是有些地方了解的不太深,无法提出建议,为此便准备在阅读一次,但叶子龙同志来电话收回去了。

毛主席听后便点了点头。莫文骅在临走时,毛主席亲自将他送出窑洞,并亲切地询问道:“你多大岁数了?”莫文骅回答三十了。毛主席听后感慨道:“过几年就好了,到底还是年轻啊。”

毛主席对莫文骅这样亲切的关怀,使得莫文骅内心深感温暖和感动。

得知毛主席病逝

1942年秋天,根据当前局势的发展,留守兵团便被撤销了,莫文骅则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兼任第六支部书记。

在党“七大”会议召开结束后,莫文骅便离开延安跟随部队转战东北、华北等地区。直到1949年3月时,莫文骅才重新见到毛主席。4月,莫文骅担任第四野战军14兵团政委,在率部队南下时,他便和刘亚楼一起向毛主席辞行。

当时毛主席的工作很是繁忙,不过在见到刘亚楼和莫文骅时,主席还是停下手中的工作,跟这两位将军聊天。不过由于毛主席的工作十分繁忙,为此莫文骅和刘亚楼只是坐了十五分钟,便匆匆离开了。

1951年夏天,莫文骅的工作得到调动,从广西调任东北军区担任政治部主任,途中路过北京。为此莫文骅便试着给毛主席的秘书打电话:“我即将前往沈阳工作,想要去看看主席。”

毛主席在得知后,便抽出时间来会见这位老朋友。尽管已经不是战争年代了,但毛主席所养成的节俭习惯并没有改变,依旧是一碟辣椒、一碗汤,只不过因为莫文骅前来的缘故,多加了一瓶酒。

在回忆起这件事后,莫文骅便感慨道:“没想到解放这么多年了,主席的生活还是如此的简朴,吃的几乎和延安时期差不多。”

在莫文骅将军一生当中,最让他悲痛的是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逝世,而当时莫将军因身体缘故在家休养,他是被人搀扶着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毛主席追悼会的。

在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时,莫文骅便写了一首诗,以此来缅怀伟人毛主席:

读书万卷拓胸怀,焚膏继咎志不衰。战时抽空频披卷,万机理罢进书斋。博古通今惊俗子,真知灼见异凡才。四卷雄文堪济世,珍藏笔记育吾济。

从这首诗中,我们便能够看出莫文骅将军对毛主席的高度评价!



Powered by welcome大发购彩入口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